喝完一杯美味的咖啡,大多數人的評價不外乎是好香、好濃、好好喝!但是對於一位天天喝自己手沖咖啡的老饕來說,這樣的評語顯然是不夠的。每天悠閒的沖完咖啡,細細品嘗之餘,何不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要如何喝咖啡,才能「品」出更多咖啡的好滋味~
一般來說,品味咖啡可以從以下幾個部分來進行。一開始當然也是聞香的部分 :
1.香氣:乾香氣(Fragrance) & 溼香氣(Aroma)
這又分作兩項,一為乾香氣(Fragrance) 指的是咖啡粉的香氣,另一為溼香氣(Aroma)指的是咖啡液的香氣。有別於其他的飲料,咖啡的聞香程序多了一道聞乾香氣的動作;所謂「乾香氣」指的是剛由咖啡豆磨成細粉時的香氣,由於磨粉後咖啡豆的顆粒變小,整體的表面積增加,使得咖啡香氣得以充分釋放,因此乾香可是咖啡飲品獨有的品評項目喔!新鮮現磨後,當然得盡快沖煮囉!煮好的咖啡又會展現截然不同的香氣,我們稱作「溼香氣」。除了不同產地的豆子會呈現不同的香氣外,不同烘焙程度的咖啡豆也有明顯的差異呢!
2.甘甜味(Sweetness)
氣定神閒的聞完香氣後,終於到了品嘗的時刻了!食物的五味:酸、甜、苦鹹、鮮(沒錯,是〝鮮〞不是〝辣〞)中,最能讓人有幸福感的,莫過於其中的甜味,因此好咖啡裡絕對少不了甘甜味(Sweetness)。咖啡品評的的第二部分就是找找看你喝的咖啡裡,喝不喝的到甜味,有沒有令人滿足的焦糖甜,還是有令人清新的水果甜~~
3.清爽的酸味(Acidity)
咖啡樹是一項農作物,咖啡豆是果實裡面的種子,因此沖煮出來的咖啡液也就理所當然的可稱得上是一種水果飲。講到水果,令人為之眨眼的果酸,可是咖啡老饕追求的滋味。常喝咖啡的人一定不陌生的「椰加雪啡」,就是充滿柑橘、檸檬酸香的一支咖啡,不論是熱熱的喝或是做成冰咖啡,常常讓人有在喝水果茶的感覺呢!特別說明一下,有些咖啡出現酸味是令人不舒服的醋酸或是腐敗的酸味,這是咖啡在精製過程中的失誤處理造成的,這可是咖啡的扣分項目喔!
同場加映的小技巧
根據研究顯示,舌頭上的味蕾在不同的位置對不同的味道敏感度不同,因此建議,讓喝下的咖啡在口腔內稍作停留,讓它流過舌面的每個角落,可以幫助我們更完整的品出咖啡所有的味道喔!
4.風味(Flavor)
簡單的說,所謂風味指的就是咖啡含在口中時的特殊味道,例如在淺焙咖啡中常常容易喝到柑橘味道或莓果味道,或是在較中、深焙的咖啡裡常喝到堅果或巧克力等等的味道。「風味」通常也是一種嗅覺與味覺的綜合描述,例如我們可能看過這樣的風味介紹「這支咖啡它具有茉莉花的香氣,喝起來帶有一點青蘋果的酸,以及蜂蜜般的甜」。有了風味的描述,可以讓人更具體的了解一支咖啡的特性,也讓消費者可以更正確的選擇適合自己的咖啡。
5.醇厚度(Body)
這兒說的醇厚度是指咖啡在口中滑過時的觸感,濃厚度或黏稠度等口感。常聽到的鮮奶廣告詞總強調著「香、濃、醇」,其中的濃與醇,就是指醇厚度的表現。咖啡的醇厚度感受當然比不上鮮奶明顯,但不同品種、不同焙度的咖啡絕對有不同的醇厚度,例如一般來說,深焙的咖啡醇厚度會比淺焙的咖啡來的高些。人們都喜歡有感,不喜歡無感,喝咖啡也是,所以在專業的咖啡評比裡,越醇厚的咖啡在這個單項裡是越高分的。
6.餘韻(Aftertaste) :
指的是咖啡餘味的印象,常喝茶的朋友一定非常熟悉這個項目,例如 ”回甘”。在咖啡的品評裡,除了重視餘韻的內容是否甘、香之外,也注重餘韻的時間是否綿長,雖然無法繞樑三日,但也要縈繞喉間越久越好!
瞭解上述這些部分後,在每天的咖啡時光裡,除了悠閒享受之外,是不是也更加充實有意義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