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說「手沖咖啡易學難精」,我倒認為凡事熟能生巧,只不過事情有所謂「事半功倍」或是「事倍功半」之差,所以囉~想要練就一身手沖好功夫,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識與技巧,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啦!

以下是個人收集各方資訊以及根據數年來每日一沖的經驗,整理出來的武功秘笈,提供大家一同分享~

想要沖出一壺好喝的咖啡先得了解下列幾項影響因素

1.咖啡豆的新鮮度

2.研磨粗細度

3.水溫

4.沖煮時間

5.咖啡豆(g)與咖啡液(ml)比例

1.咖啡豆的新鮮度

  • 咖啡烘焙後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香氣也隨之釋出。通常香氣在一周後遞減,二周後開始增加不好的氣味,因此建議想要享用咖啡最佳風味的話,最好在兩周內喝完。當然,一般而言,一個月內咖啡豆應該還不至於崩壞,但部分深度烘焙的豆子就不敢保證囉(尤其是在台灣濕熱高溫的氣候)!總之,高度建議大家少量購買,盡速喝完,才能真正享受咖啡的健康與美味喔!
  • 如果情況許可,添購一台磨豆機(手動或電動都可),喝多少磨多少豆,新鮮現磨也是咖啡美味的王道。
  • 空氣中的水解作用、氧化作用、室溫下的梅納反應以及陽光,都是造成咖啡衰敗走味的主要因素。因此,咖啡保鮮之道-低溫、乾燥、無氧,無光害。

     

2.研磨粗細度

  • 各種沖煮工具所搭配的研磨度,由粗而細,分別為

    法式濾壓壺(粗研磨) > 電動滴濾壺(中粗) > 手沖壺、虹吸壺、聰明濾杯(中度) > 摩卡壺(中細) > 義式咖啡機() > 土耳其咖啡(極細研磨)

    (以小飛馬磨豆機而言,手沖刻度約#4 ~ #5之間)

  • 深烘焙豆可磨稍粗,以避免過度萃取;淺焙豆可磨稍細,以提高萃取。
  • 若喝起來苦澀(可能過度萃取,將後段的苦味萃出了),可磨稍粗;若喝不到甜味或水味重則可調稍細


3.水溫

  • 平均溫度為88C~92C
  • 淺、中焙咖啡豆可稍高溫些,重烘焙咖啡豆可稍調降水溫
  • 萃取時間勿過長(2~3),萃取過程中失溫勿超過4C
  • 夏天30幾度高溫環境下,水溫可稍降低;冬天寒流來襲10幾度時,溫度不妨高一些

 

4.沖煮時間

  • 悶蒸時間應視咖啡豆烘焙程度調整,淺焙豆悶蒸時間長些,深焙豆悶蒸時間宜短些
  • 研磨越細,悶蒸時間宜斟酌縮短
  • 萃取時間太長,容易萃取過度,苦澀味會釋出;萃取時間太短,則喝起來淡薄無味,許多咖啡精華仍殘留在咖啡豆內
  • 沖煮時間參考

          * 15g~20g的咖啡粉量,沖煮時間約2~230

          (咖啡粉量越多,沖煮時間宜拉長)

 

5.咖啡豆(g)與咖啡液(ml)比例

 

一般台灣消費者的沖煮比例根據個別偏好大致可區分如下

* 重口味者約落在1:10~1:11(咖啡豆g與咖啡液ml比例)之間

* 中口味者約落在1:12~1:13(咖啡豆g與咖啡液ml比例)之間

* 淡口味者約落在1:14~1:16(咖啡豆g與咖啡液ml比例)之間

例如15g咖啡豆沖煮出200ml咖啡液,沖煮比例為15 : 200也就是 1 : 13.33屬於中度口味偏好

 

以上為個人整理的小小資料,與大家共享之接下來,咱們趁勝追擊,提供有興趣的讀者一點稍微深入的咖啡知識,了解一下咖啡歷史更悠久的歐美國家比起台灣人是更重口味還是更清淡些?

 

兩大金杯系統對照的沖煮比例

所謂「兩大」系統指的是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歐洲精品咖啡協會(SCAE)」,金杯理論指的是根據研究調查所計算出的最適沖煮比例,其中SCA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的範圍是 咖啡豆(g):咖啡液(ml)=1 : 13 ~ 1 : 18。而SCAE(歐洲精品咖啡協會) 的範圍是咖啡豆(g):咖啡液(ml) = 1 : 12~1: 17看到這兒大家不難發現地處亞熱帶的台灣人果然比起歐美國家的阿兜仔重口味一些呢

 

補充說明

何謂金杯(Gold Cup)理論:最佳萃取率(實驗研究得到的資料)與最佳濃度(市場調查得到的結果)的組合。圖一為圖像解釋+圖二為座標圖示。

 

圖一

 

 

 

 

 

 

圖二

 

 

arrow
arrow

    VIV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